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火情威胁解除
4月1日上午,新京报记者从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了解到,经连续奋战,已解除“奴隶社会博物馆”方向的火情威胁。
自3月30日西昌市经久乡马鞍村发生森林火灾后,大火不断蔓延,泸山山顶起火,威胁到半山腰处的光福寺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。西昌市政府新闻办今日凌晨通报,为安全起见,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和光福寺已经相继转移文物资料。
今日上午,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,8时30分,在地方扑火队和民兵400人的配合下,以攀枝花森林消防支队和甘孜森林消防支队为主力的310名消防员在火场东线北侧,实现了对火场的合围歼灭,解除了“奴隶社会博物馆”方向的火情威胁,保住了珍贵的国家文化遗产。
“奴隶制博物馆”馆长邓海春在接受四川在线专访时表示,比较庆幸的是,按照相关规程,在火灾发生之前,博物馆请专业消防队伍,对博物馆周围宽达50米的隔离带的落叶和枯草进行了彻底的清理,昨天,消防队员对隔离带又进行了再次喷淋,为整个博物馆建立了一道保护墙。在此基础上,来自成都市消防队的5辆消防车和几十名消防队员从昨天开始一直在馆里严阵以待,今天早上,火线逼近的时候,专业队伍开始了一个多小时的反冲锋,击退了山火。
此外,邓海春馆长也回应了目前备受关注的文物安全问题,他明确表示现在博物馆是安全的,不仅馆内建筑是安全的,而且文物也是安全的。昨天晚上,馆方工作人员连夜将馆内270多件文物全部转移到了邛海宾馆的地下室并重点保护。270多件文物中,国家一级文物90件,二级文物178件,其中包括镇馆之宝:宋代的漆皮甲,这是全国现存唯一的。
邓海春馆长介绍到:“火线最近距离博物馆围墙只有80米,是今天早上6点多,在那之前,我们一直在严密监控,今天早上6点多,风突然变大,火势蔓延,情况确实万分危急。”
同时,为了避免山火死灰忽然对博物馆造成影响,馆方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。在博物馆后面储备有一个容量为15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,里面注满了水,一旦遇到危急情况,可供及时调用。
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
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,位于泸山风景区中部,背依青山,面临邛海,是一座具有彝族古典风格的建筑。据官网介绍,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。这里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,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。
博物馆占地45亩,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,广场上的大型雕塑命名为“凉山之鹰”。博物馆陈列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,分三大部分:富饶美丽的凉山、历史悠久的民族、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;伟大的民主改革。设有8个陈列“序厅”:“社会生产力”、“等级、阶级”、“家支习惯”、“宗教信仰、婚姻家庭、文学艺术”、“风俗习惯”、“奴隶和劳动群众对奴隶制的斗争”等。
自建馆至今,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50余万人。
内容整理自:新京报、四川在线、澎湃新闻
编辑:oneman